2025年7月6日至12日,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6名学子组成的“南风起”支教团奔赴云南省宣威市民族中学,开展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。
此次支教,是为了给宣威市民族中学的学生们送去知识与关怀,助力他们拓宽视野、追逐梦想。近年来,云南省教育事业虽发展迅速,但部分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依旧突出,宣威市民族中学部分学生面临学习基础薄弱、缺乏学习动力等困境。南风起支教团期望通过此次活动,为这些学生带来新的希望与可能。活动中,支教团成员将结合专业知识与个人经历,走进教室分享学习技巧与大学新鲜事,帮学生打开视野,点燃斗志,让他们敢想未来、敢立梦想。此外,团队还将开展航空航天科普教育活动,传承南航精神,传递梦想力量,激励学生不断奋进。
初踏校园燃亮执教之心
初见校园,红白相间的教学楼墙面上,“育有担当的新人,办负责任的教育”的校训在夕阳下格外醒目,寥寥数语既彰显了学校的育人宗旨,也让我们初到便深切感受到这份教育事业的厚重分量。在随后的座谈中,校长向我们系统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。
从初创时期的资源短缺到如今的坚守深耕,学校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,通过校长恳切而执着的讲述愈发清晰。“孩子们多来自周边乡镇,家境普遍不宽裕,心思也更为敏感,希望大家多一份耐心与关怀。”校长的话语中满是期许,让我们对“责任”二字有了更具体的认知。几位主任补充的办学细节,进一步强化了我们对这份工作意义的理解,初担使命的责任感悄然在心中扎根。
很快,我们迎来了首项任务——监考。分发试卷后,站在讲台旁,考场内五十余名学生埋头答卷,安静得能清晰听见笔尖与纸页的摩擦声,真切体会到“考场静得落针可闻”的场景。巡视过程中,看着学生们握笔的指节,我们不禁联想到青春求学时的共性模样:那份专注与忐忑,在时光里代代相传。
除监考外,我们还承担了午休及晚修查寝工作。走进学生宿舍,床沿悬挂的镜子、枕边堆放的试卷,虽略显杂乱却透着鲜活的生活气息,展现出课堂之外更生动的少年风貌,也让我们对学生有了更立体的认识。阅卷工作中,在线上批改界面,红笔划过一道道试题,演草纸上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的算式,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学生们的努力。这些青涩的思路,正期待着在教育的滋养下,逐渐成长为更稳健的光芒。初到宣威民族中学的这段经历,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教育工作的温度与重量。接下来,我们将带着这份初萌的使命感,认真投入各项工作,不负学校的期许与信任。
眼里微光点亮心之所向
随着期末考试的落幕,孩子们也终于可以松一口气。支教团的成员们在这样一个晚自习走上讲台,面向全班同学,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,带同学们展望未来的大学生活。从最初几双怯生生的打量,到后来满教室专注的凝视,说起大学里的图书馆有多宽敞、社团活动多热闹时,后排同学也慢慢直起身子,有人攥着笔悬在笔记本上,有人支着下巴听得入神,连平时总走神的男生,眼里也闪着认真的光。同学们认真倾听着支教成员的讲述,从模糊的目标延伸至对未来的美好遐想,从学习中的艰难困苦拓展到实用的学习技巧。交流之间,孩子们总说“感觉太遥远了”“很难考上”,支教团成员刘鑫洋说:“我谈到了大学图书馆的书山、社团的热闹,他们听着,眼里闪着从未有过的认真。从模糊的“大学”生出想象,从“题太难”问到具体方法。那句“感觉太遥远了“、”太难考上“,总让人心头一紧。我太懂了,一年前我也这样望着“遥远“的未来。我告诉他们,路,是一步步走出来的。别怕遥远,你们专注听讲时眼里的光,就是最好的路标!那光里有渴望,有力量,别让它熄灭了。”
“三航”科普点燃蓝色梦想
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深厚底蕴与鲜明特色,“南风起”支教团为民中的同学们带来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“三航”科普课程。这些精心设计的活动,不仅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探索天空、宇宙与飞行奥秘的窗口,更将南航的学科优势与报国情怀播撒在年轻的心田。课堂上,支教团成员们化身为知识的引路人。他们结合南航在航空器设计、航天探测、民航运输等领域的卓越成就,用生动的语言、形象的模型和有趣的互动实验,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飞机为什么能飞、火箭如何冲破云霄、民航如何连接世界等科学原理。同学们聚精会神地聆听关于国产大飞机C919、探月工程“嫦娥”系列、民航高效运行背后的故事,对“三航”世界充满了无限向往,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和踊跃的身影,正是对这场知识盛宴和南航精神传递的最佳回馈。“看到同学们对火箭模型爱不释手,对飞行器的故事听得入迷,争先恐后地提问,那种纯粹的求知欲和对蓝天的憧憬特别打动人,”支教团成员刘小文在课后分享道,“作为南航学子,能运用所学知识,把‘航空报国’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,让他们了解我们国家在‘三航’领域的飞速发展和南航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,我感到非常自豪,这也是南航精神的一种传承。”另一位成员杨晓东补充说:“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课程,不仅传授知识,更能点燃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,或许未来的飞机设计师、火箭工程师、民航机长就在他们中间诞生。南航正是培养这些国家栋梁的摇篮。”
挥手暂别共赴万里长空
7月12日晚,宣威的月色静静漫过民族中学的教学楼顶。我们最后一次穿行校园时,操场上仍有同学在尽兴奔跑,教室的屏幕上,还定格着此前向学生们展示的南航校园图片。在这段短暂而充实的支教旅程中,我们虽未能在黑板上留下太多粉笔印记,却深深记住了孩子们握笔时的专注——他们试卷上的字迹工整如精密图纸,连草稿纸都写得满满当当,仿佛每一道题都是通往远方的阶梯。而在夜晚的宣讲活动中,我们与孩子们一同在教室屏幕前拆解飞机结构,分享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,看着他们举起的手,像一片渴望触碰星空的森林。那些在教室里共同仰望过的星空,那些关于“天空”与“远方”的细碎交谈,早已化作隐形的翅膀。民族中学的风会记得,曾有一群南航学子带着天空的故事到访;而我们更会记得,这个夏天最动人的瞬间,是看见孩子们眼里燃起的光。此刻我们深切体会到,所谓“传递”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,而是孩子们让我们确信,每一颗向往远方的心,都值得被认真点亮。告别之际,我们想对宣威的孩子们说:愿你们带着对天空的好奇继续向前奔跑。说不定某天,当我们在南航校园抬头时,会看见你们驾驶的飞机正穿过同一片云彩。毕竟,天空如此广阔,我们定会在更高处相逢。
南风不辍,薪火长明
投身支教,是踏入一场双向的成长之旅。于孩子们而言,支教老师是推开认知之窗的手,那些曾经只在电视里见过的大学生活,如今通过支教老师的讲述变得鲜活可触,点燃了孩子们心中对未来的憧憬,让他们敢于在贫瘠的现实土壤里,埋下梦想的种子。而对于支教团的我们来说,这段经历则是一场深刻的蜕变。当我们真正走进那些教育资源匮乏的角落,才会真切感受到知识的珍贵与传递的重量,领悟到我们肩上的使命与担当。南风起,支教行。这场跨越山海的相遇,注定会在彼此的生命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我们相信,这份因支教而结下的缘分,会如同一颗颗播撒在大地上的种子,在未来的某一天,生根发芽,长成参天大树。而我们,也将带着这份在支教中收获的感动与成长,继续前行,将这份温暖与希望传递给更多的人。因为我们深知,教育的火种,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传递,才能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,生生不息,薪火长明。
文字:宋雨桐 赵安琪 肖靖 刘小文
云南信息网所有文字、图片、视频、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,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。相关作品的原创性、文中陈述文字以及内容数据庞杂本站 无法一一核实,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,请联系我们,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!
Copyright © 2012-2019 云南信息网 http://www.cjlmc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.